« Back to Glossary Index 出处:《六因条辨》 温胆汤+黄连 处方:川黄连(6克)、竹茹(9克)、枳实(9克)、半夏(9克)、陈皮(6克)、甘草(3克)、生姜(2片)、茯苓(9克)。 主治: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方解: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消痰;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胃,以绝生痰之源。制方精当,药专力宏,若病机与痰、浊、湿、热相关,拘其法而不泥其方,随症加减,可获良效。临证运用时以舌苔(黄)白厚或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痴呆、心律失常、脑出血后遗症、肺炎性假瘤,胃脘痛、泄泻、消渴、呃逆、胸痹心痛等证属痰热中阻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黄连温胆汤有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抗炎、稳定血管斑块等作用。 要点:痰热内扰。除痰热,去心火(辛开苦降)。 补充: # 温胆汤最早见载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书中标明此方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现已亡佚)。《集验方》温胆汤,由生姜( 四两) 、半夏( 二两洗) 、橘皮( 三两) 、竹茹( 二两) 、枳实( 二枚炙) 、甘草( 一两炙) 组成。方中生姜、橘皮用量最多,故千金温胆汤方性偏温,主治大病后胆寒所致的虚烦不得眠。 # 宋代医家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集验方》温胆汤中加茯苓、大枣, 将生姜减少,竹茹用量未变, 故陈氏温胆汤由温转平,主治胆郁痰阻,心胆虚怯。 # 后世温胆汤多在陈氏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如本方黄连温胆汤,由清代医家在陈氏温胆汤基础上加入黄连,并以黄连为君,取其苦寒清热,燥湿泻火之功,对于痰火证更为适合。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由痰热内扰所致的心、脑、脾胃及代谢性疾病等,临床应用广泛。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温养胆气为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不断扩展,及至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加茯苓、大枣,指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症”,主症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进一步扩大了温胆汤的主治定位,拓宽了其适应范围,“痰涎”和“气郁”所变生的诸证都可应用温胆汤,可随具体病情加减变化,如偏寒者加大生姜、陈皮用量,偏热者可加黄芩、黄连。单加黄连,即是黄连温胆汤,首见于清朝陆廷珍之《六因条辨》,可治胆郁痰热、胆胃不和等多种疾患,使“温胆”之意更具“清胆”之功,所以后世临床以此为基本方衍化,应用甚广,可治疗多种杂症。 《六因条辨》云:黄连温胆汤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的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在化痰的基础上强调了清热的功能。临床习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各种痰热扰心之证。 除了《三因》温胆汤,温胆汤更早见于《千金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方中较现行温胆汤略有不同,该方未备茯苓,而生姜用至四两,恰合“温”字之意,是名副其实。《三因》温胆汤中,加茯苓,然煎服法中加生姜5片,其温热之力虽不及《千金》温胆汤,但就其化痰之功用来说,尚符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至于黄连温胆汤,加黄连之后,主治痰热,转温为清,属随症变法之举,调转枪头,取其方而变其意,功用主治昭然在目,不必执着其“温胆”之名。 Related Articles: Dr. Ma’s Classical Formula ListGlossary: 温胆汤« Back to Glossary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