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处方: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 干姜 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昼三夜二。

对比1:甘草泻心汤(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 4,干姜3 黄芩3 半夏半升 黄连1 大枣12。 比之:黄连为黄连汤的1/3,无桂枝,而有黄芩,且黄芩的量是黄连的3倍。

思考:

  1. 这里桂枝的作用是什么?(降气上逆?所谓的欲呕吐。或是否因伤寒未解)
  2. 黄连是否作用于胸中有热?(胸中热的表现中有胃食管返流,而黄连对烧心反酸的作用明显)

对比2: 《外台》黄芩人参汤 治干呕下利。(呕吐下利篇) 黄芩3 人参3 干姜3 桂枝1 大枣12 半夏半升。 比之:无甘草、无黄连,而有黄芩。

思考:

  1. 为何用黄芩,而不用黄连治疗下利?又如太少合病之下利用黄芩汤。
  2. 如果桂枝是治疗气上冲之干呕,为何甘草泻心汤也有干呕却不用?

对比3: 交泰丸 (黄连 肉桂)交通心肾。主治心肾不交,心悸怔忡,失眠,口舌生疮,脉细数。

初步判断:

  1. 上焦(胸中位置)有热,而中焦虚寒。故而寸关位浮数,而关位弦紧或沉迟。
  2. 可能其寒热位是分开的,没有成痞。
  3. 症状要点是:腹痛(包括胃痛以及小腹痛、胀痛),下利(可带粘液),舌尖红,欲呕或气上冲。
  4. 为什么腹痛为要点呢,黄连在本经提到可以治疗腹痛、目痛、阴中肿痛。
  5. 苏方达:黄连汤证在有的人身上表现为面部热性痤疮+慢性虚寒痰饮性消化系统疾病。
  6. 龙秀锦:适用黄连汤的人多肤白唇暗舌红。
  7. 杨继求:胃痛而呕,舌尖红而苔腻(黄连半夏干姜舌)。
  8. 黄煌:解酒(酒后胸中烦热烦躁,没有食欲,精神差)。

医案1: 赵守真 呕吐

赵守真医案: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朮、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治验回忆录》1962:75)

       按语:胸中有热,则胸脘痞满,舌光红燥,寸脉浮数;胃中有寒,呕吐清水,苔腻不渴,关脉沉迟。此上热下寒,黄连汤证也,是再剂而安。

医案2: 水中火常以黄连汤治疗上吐下泻腹痛之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