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这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加味方
先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方原文:《小品》云: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处方:龙骨2分,甘草(炙)2分,牡蛎3分(熬),白薇3分,附子3分(炮),芍药4分,大枣4枚(擘),生姜5分。
主治:导火泄热,清上温下。主肾阳亏虚,虚火上浮。 主虚劳发热自汗,遗精梦交,吐血咳血;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谷,浮热汗出,夜不成寐;肾阳虚,肺阴虚,上热下寒之咳血。
要点:虚羸浮热汗出
对比1:阴虚浮热(脉细)
对比2:阳虚浮热(脉微细),肾虚的患者也表现发落,失精,清谷,少腹拘急。同时肾气丸也用于治疗虚劳腰疼。但黄芪建中汤也有腰疼的症状。所以,从证是不易区分的。
观点1:
曹永康:二加龙骨汤附载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下。陈修园注: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此方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两,名曰二加龙骨汤。 盖以桂性升发,非阴虚火亢所宜。况此证之汗,因虚阳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泻火即是养阴,附子之辛热导火亦是养阴,功同肾气丸。但肾气丸《金匮》中五见,皆从利小便中而治各证,不若此方之泛应曲当;究之偏于阴虚者宜此。”
笔者经过实践,认为陈氏所谓“阴虚”,乃指阳失其守,阴因阳虚之证,阳张于外故浮热,阳不护阴故汗出,此类病证阳浮不潜,阴亦失藏,故曰虚弱浮热。
与阴虚内热之证大有径庭。笔者临证运用此方,着眼在“虚弱浮热”四字,为辨证论治指征。
① 辨浮热
浮热有似烘热,以身半以上为著,或面部升火泛红(非颧红)。
患者自觉阵阵烘然热起,按其肌肤反不甚热。
此种热体温计测不到,甚至体温反低(非阴虚低热),烘热起时则心烦汗出肤冷。
阳越阴泄,烘热得暂平。
个别患者汗出后恶寒恶风。
② 脉象
脉浮缓(宽缓)而弱,为阳张于外,气泄于内。
如虚弦而动数不静,为阳气浮动,阴失宁静。
虚弦芤迟,为阳浮于上,阴凝于下。
再者,应注重诊切尺脉,尺脉无力而寸关浮数,为下虚阳浮。
尺部浮露,轻按虚大,重按不实,为阳不敛藏,阴失内守。
③ 辨舌苔
此证多舌质前半色红,或舌边色红,苔薄白或根苔色白微黄。
如舌苔根中白厚,则为阳浮阴凝。
④ 脐腹
小腹属肾,脐主关元。
按脐动气虚跃不息,小腹绵软乏弹力,多属阴虚阳浮。
如小腹板窒欠活力,脐动筑然,则多下寒阳越。
如脐跃应手动数,上及于脘,则为相火失位,阳越上冲。
观点2:胡希恕: 因气上冲故,不去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