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处方:茯苓4两 人参1两 附子1枚 炙甘草2两 干姜1.5两
主治:主治少阴病兼见烦躁不安,伴见舌淡脉微细。
特征:1. 少阴病兼烦躁;2.太阳郁热(火郁发之)
医案1: 朱小宇 发烧案(特征:度数不高37-38,却脉速很快120多次)
茯苓四逆汤治小儿发热医案
作者:朱小宇
病人:小儿,6岁,男。
主诉:反复发热腹泻二天。
现病史:发热第一天,晚上家长喂了霍香正气水,次日早上退烧,但摸着仍有点感觉热,继喂半颗附子理中丸。下午又烧起来。
证:反复发热,发热38度多。不怕冷,鼻子略塞、有小量鼻涕。小脚趾、膝盖痛。不渴,不吐,不烦。昨晚睡着有点说胡话,胃口差。小便少,腹泻。面唇不红不白,精神略差。手足有时凉有时不凉。电话问诊,家长摸其脉速为130次/分,按其心下、上腹、肚脐周围,不拒按。
析:鼻子略塞、有小量鼻涕,小脚趾、膝盖痛,为太阳证,但不怕冷,且鼻塞鼻涕不严重,故太阳证较轻。腹泻有热证,有寒证,患儿精神略差、胃口差,为不足之证,特别是脉急数,与发热体温明显不平衡,此为少阴太阴里寒严重之征。故患儿的主证为太阴少阴病而兼轻微太阳证。由于少阴太阴里寒明显,急当用茯苓四逆汤(小便少故)救里,先不治太阳,以免力量分散。待里证好转后再表里同治。家长问其喂半颗附子理中丸为何无效,答:多少有点用,但量小力薄故不堪大任。嘱其尽快抓药,告知一般半夜可退烧,快的话服药后几个小时可退烧,慢的话第二天上午起床后可退烧。
方:茯苓四逆汤。人参5,干姜8,生甘草15,茯苓20,制附子15(先煎一小时)。抓三付。三付一起煮。先沸腾制附子6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沸腾60分钟,去渣再煎30分钟,三付煮成一碗,一次喝三分之一。不煮第二遍。相隔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喝第二次。禁吃生冷寒凉。吃白粥或白馒头。
第二天上午反馈:昨晚约九点服药一次,大约半夜12点多退烧,现体温完全正常。腹泻停止。昨晚睡中没有再说胡话。但食欲仍差,嘱今天把剩下两次药喝完。
第三天反馈:药已服完。小脚趾、膝盖痛之证,已消失。但还有鼻涕、喷嚏。余正常。可见太阳证仍有,此时可以表里同治,理中汤加附子、桂枝:人参5,干姜5,白术5,生甘草7,制附子10(先煎一小时),桂枝7(后下)。抓三付。三付一起煮。先沸腾制附子60分钟以上,再放入其他药沸腾60分钟以上,去渣再煎20分钟以上,最后放入桂枝沸腾5-10分钟,三付煮成一碗,一次喝三分之一。不煮第二遍。相隔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喝第二次。服药后四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吹风、不开空调。禁吃生冷寒凉。
第四天反馈:已服两次药,还有一次未服。不打喷嚏了,鼻涕变少,但痰多起来,伴咳嗽。以前从不自己主动去拉大便,今天自己主动去拉大便,成型。精力很好。嘱把剩下一次喝完,并再抓三付。
三天后反馈:因上学,所以一天只喝一次的药。现还剩一次药未喝。鼻涕、痰、咳嗽均已消失。嘱今天喝完最后一次药即可停药。
按:脉速与体温一般成正比,体温越高,脉速越快。这种数脉,一般是热证。但如果体温不高,脉速却非常快,超出正常比例,往往是极寒之证。本案脉速130多次/分,但体温仅38度多,此急数之脉为极寒。我在临床中见此急数之脉,不论有力无力,也不一定具备吐、泻之证,综合辨证后,只要确定是极寒之证,经常处以茯苓四逆汤,屡试不爽,服药后很快就能退烧。特别是小儿,脉往往还是有力的,甚至可能出现脸红、唇红、舌红、苔黄、便秘、尿黄,甚至可能精神状态并不差,需谨慎判断到底是真热还是真寒假热。
现举两则本人的瑕疵医案予以说明(所谓瑕疵医案,就是首诊辩证不正确或不精准,次诊重新辨证才起效,瑕疵医案在对比不同治疗思路的不同效果方面,往往比速效医案更有价值):
一患儿,女,七岁,发热37-38度,鼻略塞,脸红,舌红,精神好,脉不沉不浮、有力而数,大小便正常,但无胃口,什么都不吃。初辨鼻塞为太阳,无胃口为少阳,脸红、舌红、精神好、脉有力而数为热证,处以小柴胡颗粒一包+麻杏止咳糖浆15毫升(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但当晚服药后很快就吐了。第二天再摸其脉,虽然有力,但脉速为120多次/分,与37-38度之低热不平衡,明显超出比例。反省昨天辨证错误,实为真寒假热,改处以茯苓四逆汤,服药后两小时烧退,开始想吃东西。
又一患儿,女,五岁,反复发热,其母也懂医,先喂小柴胡,未效。找到我,无吐泻,轻微鼻塞、流涕,摸其脉为沉数之脉,初辨轻微鼻塞、鼻涕为太阳,脉沉为少阴,“脉沉者,反发热”,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晚服药后烧未退。第二天来电反馈,问发热体温与脉速,答发热仅37度多,脉速120多次/分。此为极寒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也温少阴,但被麻黄分散力量,不足此担任此极寒之证,改处茯苓四逆汤,晚上11点喝药,第二天上午起床后退烧,未再复烧。后反馈仍有小量鼻塞鼻涕,处以理中汤加附子、桂枝。服三次后鼻塞、鼻涕消失,但咳嗽有小量痰,处以理中汤加附子合苓桂术甘汤一付。服后咳嗽愈。
评:朱小宇老师认为两例发烧都是极寒证。我认为此为太阳郁火,并非纯寒证。郁火则脉位不浮,而是在中位或沉位,火则脉洪数有力。火受压抑而郁于内则烦躁且数极。郁为寒,则需用热药温之。茯苓四逆汤法为郁解则热自除。这种脉为何不解表呢?脉不浮也。为什么不清热呢?此郁热未成实热之相。 比对:白虎汤之无郁,大青龙汤之脉浮。
问题:为何用茯苓和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