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月, 2024

中医经典的指向

当我在钻研阅读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很多遍之后,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不把他用方的底层原理(真相)彻彻底底在文章中解释清楚,而是只做一种描述性的陈述?这种简要的描述方式必然产生歧义,所以这也导致了2千年以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中医家对它的不同解读。但显然这些都没有百分百切中作者的原意。

其实这个疑问本身就答案:这只能说明伤寒论背后的底层真理是用文字解释不清楚的,底层真理本身是超越文字描述维度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涉及到我们人类的认知边界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人类深处宇宙中的渺小一隅,我们想要去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生命密码,它一定会有一个即将超越我们认知能力的界限。这个界限之外也许就是永恒真理,但是又恰在我们的能力边界之外,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它?

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中国的古人用了跟西方科学完全不一样的手段去探索这种未知性。这种方法是中国古人通过感应天地的某种方式,来获取真相,然后通过中医经典来传达这个真相。这个真相的本质是无法被直接传达和解释的,但是它的“实用性”是可以被传承和利用的。这就是中医经典以文字的“降维”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了“用”的层面的描述。而其背后的“道”的层面的内容是不可描述的,这才会形成不同时代的中医家基于中医经典的“指月之手”的各自体会。

所以,这些中医的上古经典,都是中国古人中最伟大的那部分得道者用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突破自身的认知黑洞,用心去探求宇宙生命真相,在黑洞的边界,撕开一个口子,把真理照向人间。

 

基于以上的认识,也会给我们产生很多实用性的指导,举例如下:

尊重但不需要迷信任何的中医大家,在中医探索之路上,只看修为,不看名声。

在经典指引下,每一个中医个体必须去做属于自己的独特探索,这种探索与其被理解为学习,不如被理解为修行。

中医学习最终要离开文字,而不能死于句下。

中医经典既然可以穿透认知边界,它必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年代,它也必然会在一个“科学”为尊的年代饱受质疑。但人类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框住这些经典的万丈光芒。

最后,还有一个思考题:为什么中医经典最终传递给人类的是一种“实用性”的贡献,而不像哲学的“形而上”?

Published @1 9 月, 2024 | Author Max Ma | TCMDrMa All Rights Reserved

Leave A Comment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Fames amet, amet elit nulla tellus, ar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