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主要谈了中医与西医对于疾病理解的差异,以及汉方派的一些问题。另外一篇文章《浅谈“方证相应”在临床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也提到了方证相应派在临床中会面临的一些挑战。如果我们把上述内容比喻为中医临床中的“右倾”问题,这篇来谈一谈“左倾”问题。
“左倾”风格中的一派,我称之为“中医文学化”。中医的外在虽然看着模糊、混乱,但其内核还是务实、严谨而灵动的。所以,中医文学化只是给中医的外在涂脂抹粉,但对于其内核很可能发生扭曲的认知。我觉得中医文学化的代表人物是刘力红老师,他的文字非常之动人,且慧眼识人,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学习中医是要从文化和哲学层面一直击穿至临床实践的,这样才能上下打通,知行合一。如果临床实践水平不够高,文化真的就变成了一件只能披着的华丽外衣。
“左倾”风格的另外一派,大致上属于“成仙派”吧。不少人似乎都自认为有灵修体质。记忆最深刻的是很多年以前上许跃远老师的脉诊课,一位还带着助理的很仙很古典的女士介绍她为什么来上课时说:“我忽然间眼前出现了几个数字的电话号码,打过来就报名参加了。” 还有,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形容自己怎么怎么就半边能量打通了,还有更玄之又玄的词汇我就不一一复述了。我也见过喜欢掐指一算的师兄或者所谓的修行人所开出来的效果平平的方子。
我们说中医确实大有神奇之处,如果再精通易理,确实可以做到奇上加奇。但是中医学者应该明白,很多所谓的“奇”只应该是中医修炼到一定层级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是舍本逐末。我可以说在中医界所看到的神叨叨的人,至少90%的水平是不行的。就是修行还不到位,自己把路径走歪了的,真是比比皆是。
我们看古往今来的经典,从内难到伤寒、温病,再到近代受人敬仰的明医,有哪一个著作不是平和近人,达于中道的?不妨以此来自我警示。
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每个人的中医之路都是不同的,必然是各有机缘,各有精彩。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免有所偏颇,然合于中道,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大方向,一旦发现路径有所偏移,要警醒自己拉得回来。
我个人的路径是从早期的右(受汉方、胡希恕、黄煌老师的影响在先),到不断回调(受我很敬仰的一两位师兄的影响),到目前处于中微偏右的现状。因为我自身很强的现代科学学术背景,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的路径,也决定着我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
每个人莫不如此。
Published @6 6 月, 2024 | Author Max Ma | TCMDrM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为何不宜以双盲实验为标准来验证其临床有效性
中医经典的指向
“野猪拱菜园”—浅谈当前中医新冠用方的认知局限
气的结构:浅谈中医的“病机”(一)
气的结构:浅谈中医的“病机”(二)
浅谈“方证相应”在临床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气的结构:浅谈中医的“病机”(三)
气的结构:浅谈中医的“病机”(四)
中医的“方”与西医的“病”
辨证论治可废否?